(淘)優品
返回首頁 站內 Google 百度

showsee.cn 首頁毓民【妙語】輯錄

毓民「說文解字」F

說文解字【60】「信口雌黃」。

今集主題是「信口雌黃」。 「信」有任憑、聽任之意,「信口」即隨口說話。「雌黃」是一種黃色礦物,用作顏料。古人用黃紙寫字,寫錯了,用「雌黃」塗抹後改寫,好像今天的白色塗改液。 這句成語的出處是晉·孫盛《晉陽秋》:「王衍,字夷甫,能言,於意有不安者,輒更易之,時號口中雌黃。」這個故事是說,晉武帝時,王衍做太子舍人,後來調尚書郎職,年輕時就喜歡清談,做官以後,還是崇拜老子和莊子,整天講「無為而治」的道理,頗負盛名。王衍與友人談玄論道時有一個習慣,感覺別人講的經義玄理中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,立刻就要進行批駁更改,有時甚至搞得連自己的話也前後矛盾。當時,人們用黃紙寫字,發現寫錯了,就拿黃色的「雌黃」來塗抹,然後再予更正。大家見王衍這樣喜歡更改別人的言論,於是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「口中雌黃」,這就是「信口雌黃」這個成語的由來。 此外,《顏氏家訓》亦有:「觀天下書未遍,不得妄下雌黃」之句,意思就是說沒有學問的人,最好不要亂說話。 「信口雌黃」也與「順口開河」這個比較通俗的常用語的意思相近,都是用來形容不假思索,胡言亂語。

說文解字【59】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。 這句話出自《荀子王制篇》:「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。」兩千多年前的哲人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,那就是統治者是一艘船,人民就是水;統治者得到人民的支持,才能安穩的施政,如果與民為敵,必遭人民推翻(傾覆)。 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這句話也可用作比喻事情具有正反兩面,有利必有害。 唐初唐太宗和大臣魏徵也多次引述這句話,吳兢《貞觀政要·論政體》:「臣又聞古語云:『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』陛下以為可畏,誠如聖旨。」魏徵《十思疏》:「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」 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亦見諸宋·司馬光《資治通鑒·唐紀十三》的一段記載,講述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教導太子李治,原文是: 上謂侍臣曰:「朕自立太子,遇物則誨之,見其飯,則曰:『汝知稼穡之艱難,則常有斯飯矣。』見其乘馬,則曰:『汝知其勞逸,不竭其力,則常得乘之矣。』見其乘舟,則曰:『水所以載舟,亦所以覆舟,民猶水也,君猶舟也。』見其息於木下,則曰:『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。』」 譯成白話就是:太宗對身邊大臣說:「朕自從立李治為太子,遇見任何事情都親加教誨,看見他用飯,就說:『你知道農耕的艱難就能常吃上這些飯。』看見他騎馬,就說:『你知道馬要勞逸結合,不耗盡馬的力量,就能經常騎著牠。』看見他坐船,則說:『水能夠載船,也能夠翻船,百姓便如同這水,君主便如同這船。』見到他在樹下休息,則說:『木頭經過墨線處理才能正直,君主能納諫者才為聖君。』」 原來唐太宗李世民教子,是採取機會教育的方法。

說文解字【58】「淪陷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淪陷」。 「淪陷」一詞釋義有: 一、沈陷,陷沒。 見蘇軾《乞常州屢住表》:「臣先任徐州日,以河水浸城,幾至淪陷,臣日夜守捍,偶獲安全。」 二、指國土被敵人佔領。 見《南史.卷四.齊高帝本紀》:「而世故相仍,師出已老,角城高壘,指日淪陷。」 三、淪落、衰敗之意。見唐.柳宗元《與蕭翰林俛書》:「今天子興教化、定邪正,海內皆欣欣怡愉,而僕與四五子者,獨淪陷如此。」《資治通鑒?晉安帝元興三年》:「劉邁毀我於桓公,使我一生淪陷。」 「淪陷」亦可作「淪胥」,後者更有完全喪失之意。《晉書·涼武昭王李玄盛傳》:「淳風杪莽以永喪,縉紳淪胥而覆溺。」明.陸世廉《西臺記.第三齣》:「舉國淪胥,我將安往?」 嚴復《論教育書》:「神州之陸沈誠可哀,而四萬萬之淪胥甚可痛也。」

說文解字【57】「戒急用忍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戒急用忍」。「戒急用忍」為倒裝句,用意為「用忍戒急」,「戒急用忍」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子胤禛(雍正)的座右銘,因為雍正個性喜怒無常、遇事急躁,康熙皇帝期許雍正能控制情緒,用忍耐的態度來戒除急躁的脾氣,必須戒驕戒躁 ,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。 台灣民眾對「戒急用忍」四字應該很熟悉。講一個歷史故事。當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,咸豐皇帝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,寫下「戒急用忍」四字以明志。在宮殿的另一邊西暖閣,也就是咸豐皇帝被迫簽下《北京條約》的所在,即是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由永遠租用改為永久割讓,納入香港殖民地,交由英國管治。

說文解字【56】「掩耳盜鈴」。

今集主題是「掩耳盜鈴」。 「掩耳盜鈴」此一常用成語,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,原作「盜鐘掩耳」,出自《呂氏春秋·自知》:「百姓有得鐘者,欲負而走,則鐘大不可負。以椎毀之,鐘況然有聲。恐人聞之而奪己也,遽掩其耳。」這個寓言故事是說,春秋時晉國貴族范氏被滅,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東西,有人拿了一口鐘,但鐘太大,無法背走,便用錘子砸,結果鐘發出巨大響聲,那人擔心別人聽到來爭奪,便捂著耳朵繼續砸鐘。《呂氏春秋》評論說:「不願讓別人聽見是可以理解的,不願讓自己聽見就說不通了。作為國君,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,豈不和這是一樣的麼?厭惡別人聽到其過錯還說得過去。」 《呂氏春秋》之後,掩耳盜鐘成為一個成語,唐劉知己在《史通·書志》中寫道:「掩耳盜鐘,自云無覺。」宋代以後掩耳盜鐘逐漸演變為掩耳盜鈴。在《紅樓夢》、《鏡花緣》等小說中都有「掩耳盜鈴」的說法。

說文解字【55】「言者無罪,聞者足戒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言者無罪,聞者足戒」。 這句話出自《詩經·周南·關雎·序》:「言之者無罪,聞之者足以戒。」意思是指提意見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確,也是無罪的;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,也值得引以為戒。 政治人物特別是擁有權力的人,對待批評的正確態度,應該是「言者無罪,聞者足戒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」

說文解字【54】「前倨後恭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前倨後恭」。 倨,傲慢,恭,恭敬;指以前態度傲慢,後來恭敬有禮。形容前後態度完全不同。多用來指勢利的人善變。又作「前倨後卑」。出處有二:一是《戰國策?秦策一》:「蘇秦曰:『嫂何前倨而後卑也。』二是《史記?蘇秦列傳》:「蘇秦笑謂其嫂曰:『何前倨而後恭也?』」 史書記載這個蘇秦的故事,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十分勵志的故事: 蘇秦是戰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,原籍洛陽,曾拜鬼谷子為師。在他尚未成名以前,周遊列國進行政治遊說,搞了好幾年,都未被國君採納,失意而歸,返回洛陽。 回到家裡,他的家人都對他不諒解,甚至看不起他,於是他發憤苦讀。後來終於在《周書》、《太公陰符》中悟到了書中的精華。於是蘇秦又去各國遊說,終於燕、趙、齊、楚、韓、魏六國採納了他的合縱政策,共同對抗秦國,蘇秦因此擔任了六國的宰相(六國大封相)。 根據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的記載:「將說楚王,路過洛陽。父母聞之,清宮除道,張樂設飲,郊迎三十里;妻側目而視,傾耳而聽;嫂蛇行匍伏,四拜自跪謝。蘇秦曰:『嫂何前倨而後卑也?』嫂曰:『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。』蘇秦曰:『嗟乎!貧窮則父母不子,富貴則親戚畏懼。人生世上,勢位富貴,蓋可忽乎哉!』」 譯成白話大概的意思是:「蘇秦將要去遊說楚威王,路過洛陽。他的父母聽說了,就趕緊整理房間,清掃道路,準備了樂隊,酒席,到距城三十里遠的地方去迎接。妻子對他敬畏得不敢正視,側著耳朵聽他說話;以前對他十分刻薄的嫂子,跪在地上不敢站起,像蛇一樣在地上爬,對蘇秦一再叩首請罪。蘇秦就問:『嫂子為什麼以前那樣傲慢而現在又這樣卑下呢?』他嫂子答:『因為你現在地位尊顯,錢財富裕。』蘇秦長嘆一聲說道:『哎!一個人如果窮困落魄,連父母都不把他當兒子,然而一旦富貴顯赫之後,親戚朋友都感到畏懼。由此可見,人生在世,權勢,名位,和富貴,怎麼能忽視不顧呢!』」 二千多年前蘇秦得志前後,家人的對他的態度「前倨後恭」,只不過是凸顯了人性的惡劣。

說文解字【53】「東窗事發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東窗事發」。 十幾年前,我在「有線電視」主持歷史評說節目,講到「十大權臣之秦檜篇」時,提到一個通俗的成語「東窗事發」,這是形容做壞事的人陰謀敗露,而「東窗事發」的典故也頗有警世的意義。 「東窗事發」出自明朝田汝成編撰的《西湖遊覽志餘·卷四·佞幸盤荒》:「檜之欲殺岳飛也,于東窗下與妻王氏謀之。檜歿,未幾子亦死,王氏設醮,方士伏章見荷鐵枷,問:『太師何在?』曰:『在酆都。』方士如其言往,見檜與萬俟俱荷鐵枷,備受諸苦。檜曰:『可煩傳語夫人,東窗事發矣!』」 田汝成的《西湖遊覽志餘》是文學作品,不是歷史,當中有這一段記載,其實那是傳說,不過非常有趣,譯成白話大概的意思是: 北宋末年,金兵南侵。奸臣秦檜為降金國,密謀害死抗金將領岳飛。在秦檜的陰謀陷害下,岳飛及其部將張憲和兒子岳雲被害死。傳說,秦檜陷害岳飛的陰謀是在他家東窗下與妻子王氏一起策劃的。後來,秦檜死了,他的兒子秦?不久也死了。妻子王氏設壇請道士為其招魂祈禱。道士伏章,在作法時看見了陰間戴著鐵枷的秦?,就問「太師(秦檜)在哪裡?秦?答道:「在酆都鬼城。」方士按照秦?所說,前往酆都鬼城,看見秦檜與另一個謀害岳飛的人都戴著鐵枷,正遭受各種刑罰的折磨,苦不堪言。秦檜說:「麻煩你轉告我的夫人,『東窗事發』了」。 「東窗事發」出自秦檜死後幾百年的一個作家筆下,其實也是反映後人對秦檜的痛恨。 秦檜死後,宋高宗仍賜他一個諡號就是「忠獻」,所以高宗的兒子宋孝宗很不服氣,把秦檜的諡號從「忠獻」改為「謬醜」,既荒謬又醜怪,不僅要改他諡號來羞辱他,還追奪他的王爵。 談到秦檜遺臭萬年,我又要講一個故事,乾隆時代狀元秦澗泉是江寧人,與秦檜同鄉,江寧即現今南京。很多人以為這位乾隆狀元秦澗泉,是秦檜的後人,有一次秦澗泉到西湖,時人特意要他瞻仰岳飛的墳墓,還要他題聯,狀元爺秦澗泉沒有辦法,很無奈,於是題一副對聯,這副聯語道:「人從宋後無名檜,我到墳前愧姓秦」。講起對聯,西湖的岳王墳也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:「青山有幸埋忠骨,白鐵無辜鑄佞臣」。 「東窗事發」是說,壞人躲在陰暗角落,做了些壞事,以為神不知鬼不覺,但人在做,天在看,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,終有一天會被揭發,而且一定會受到懲罰。

說文解字【52】「笑駡由人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笑罵由人」是常用成語,原本語句是「笑駡從汝,好官須我為之。」,後來又變成「笑罵由他笑駡,好官我自為之」。出處是《宋史·鄧綰傳》:「綰諛王安石,除集賢校理,鄉人在都者,皆笑罵綰云:笑罵從汝,好官須我為之。」話說宋朝神宗年間,國勢衰微,財庫空乏,政治腐敗,外寇日逼,已經到了非改革無法生存的地步。這時候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,大刀闊斧,推行青苗、均輸、市易、免役、保甲保馬等新法。為了表示改革的決心,王安石自信滿滿的說:「天變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」。此時有寧州通判鄧綰其人,見到王安石得勢,受宋神宗重用推行新政,便上書歌功頌德,既巴結吹捧王安石,又大拍皇上馬屁,王安石將他推薦給宋神宗,神宗任命他為「集賢院校理」,鄧綰滿口擁護改革,私下貪污、受賄、弄權營私,當然受到很多批評,但是鄧綰亳不在乎地說:,你們隨便笑罵,反正官位是我的!」於是千年以來,中國多少為官聲名很壞的人,厚顏無恥,任憑人們笑罵,還是泰然自若當自己的官。「笑罵由他笑罵,好官我也自為之」後來壓縮成為一個四字成語「笑駡由人」,但是不少人,特別是政治人物都會錯誤使用這個四字詞,遇到批評聲音,總是會亂拋成語,説什麼「笑駡由人,公道自在人心」或者「努力做事,笑罵由人」,這好像很灑脫,也好像很委屈,這些人顯然都沒有讀過上述「笑罵由人」的歷史故事。

說文解字【51】「沐猴而冠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沐猴而冠」。 「沐猴而冠」四字的出處是《漢·司馬遷·史記·卷七·項羽本紀第七》:「人或說項王曰:『關中阻山河四塞,地肥饒,可都以霸。』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,又心懷思欲東歸,曰:『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繡夜行,誰知之者!』說者曰:『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』項王聞之,烹說者。」 這個歷史故事是說:秦朝末年,領導諸侯起而抗秦的項羽,勇敢善戰,很快便將秦國的軍隊瓦解了。後來他親自帶兵進入咸陽,把已經投降了的秦皇帝子嬰殺了,把秦國的皇宮放火燒掉,燒了三個月,火還沒全熄。又搜刮擄掠了大量的秦國財寶及婦女,凖備東歸彭城。這時有個人向他獻計說:「關中之地形勢險要土地肥沃,可以建都成霸業。」項羽一看宮殿已經燒毀殘破,心中懷念故鄉,就說:「一個人發達富貴了而不回家鄉去,就好像穿一件錦繡衣服,夜晚出游,誰能知道他的富貴呢?」那個獻計的人出去批評項羽說:「怪不得人家都說楚國人只是戴帽子的猴子,真是不錯啊!」誰知這句話被項羽知道了,聽說那人在背后譏笑他,立刻把那人抓來,活活將他扔在油鍋里烹死。 沐猴,即獼猴。「沐猴而冠」指獼猴性急躁,不能像人般久著冠帶。後來用來譏笑徒具儀表,沒有內涵,淺薄無知,品格低下的人。也可以比喻徒具衣冠而毫無人性的者,即「衣冠禽獸」也。這個常用成語有時會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,竊據權位的人。「沐猴而冠」亦作「木猴而冠」、「沐猴冠冕」、「沐猴衣冠」。


 
 

Copyright©光明頂 版權所有 備案號:粵ICP備1911946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