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淘)優品 (淘)優品
返回首頁 站內 Google 百度
showsee.cn 首頁沈旭暉文章 031 「郵票上的香港x國際關係」郵展介紹

Ways of Seeing﹕「郵」歷天下 信封上的香港史

一八四○年,世上首個郵票「黑便士」誕生,由英國發行。

在人人還未依賴網絡通訊的時代,一枚郵票,無論戰爭與和平,都是接通兩個地方的細小通行證。

隨時間過去,郵票又成了歷史證明,留下許多各地交流的痕迹。

在香港曾經通行的郵品裏,如果在郵票、地址、郵戳之間抽絲剝繭,看到的不止是一城歷史,地址上的「香取通」、「驅帝城」等,更隱藏了香港在世界舞台飾演過的各種角色。

郵政反映香港角色轉變

由facebook專頁萬國郵政主辦的「郵票上的香港與國際關係」展覽,國際關係研究學者沈旭暉說建立專頁是希望「推廣集郵這日漸式微的興趣,弘揚國際關係只是枝葉」,讓集郵像唱片、攝影、咖啡成為復刻潮流。不過他仍認為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,不少郵票和郵政歷史都體現了由英屬港口到中國特區的轉變和特色」。他說展板提及日佔期間的集中營郵品值得留意,當中包括一封從香港用了四年才寄到緬甸的信。細看這批郵品,「既可以體會當時一封信郵寄經年的特殊歷史,也可見當時英、美、日、國、共、汪政權共同爭奪香港的歷史,同期香港往葡屬澳門、法屬廣州灣的地下通道,也是國際關係的有趣課題」。

負責籌劃內容的香港歷史研究社副會長、中國郵學會會員胡嘉麟說:「郵政機關通常都由國家營運,雖有例外,但與政治、政權也有關係,除了寄信,亦會被用來宣傳信息或展示主權。」而集郵者在郵票以外,也會研究整個郵政系統,「郵戳上見到的故事更加多,有時愈簡單的信封愈有故事」,展覽中以展板及實物展示郵品,他有以下推介。

日本寄信用香港郵票?

一封在一九二○年由上海寄到英國的信上,貼上了五枚郵票,上面是英皇佐治五世頭像,由香港發行。「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外,英國亦逼清政府開放五個通商口岸,英國在建立通商口岸之際,也在當地成立郵政局,上海、廈門等沿海城市的商埠郵局都歸香港郵政署管」,連在日本的英設郵局也管,在另一封一八七四年橫濱寄到法國的信封上,郵票便見「HONGKONG」字樣。而上海信件郵票上可見「CHINA」,「是郵票售賣之前加蓋的字樣,因為當時幣值不同,以此限制這批郵票只能在通商口岸使用」。中國一八七八年後開始有郵票,不在商埠郵局寄的信就用政府發行的郵票,一個地方存在兩套郵政制度。

港島都有「昭和通」?

如果皇后大道東改名作「毛澤大道東」在今天仍是瘋狂異想,德輔道中改為「東昭和通」又如何?在一九四二年日佔時期的信件,地址是「香港東昭和通」,實際上是寄到德輔道中,另一封所寄的「香取通」,其實是彌敦道。郵戳上的年份「17」,是昭和十七年,信封上寫「中國人」,是希望在高壓統治下免被拆信檢查,還是有其他因由,則不得而知。改地名街名,從來都是顯示權力的手段,「國際上例子比比皆是,蘇聯時聖彼得堡改名列寧格勒,中國文革時的反修(正主義)路,派件時引起不少混亂」。

香港曾是「驅帝城」?

文革時「驅逐帝國主義」是潮流,這個信封印上「毛主席語錄」,地址寫「驅帝城」,下一行列明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」,「大約在一九六七年間,香港開始收到寄往『驅帝城』的信,開始時郵局都容忍照派」,到了一九七○年,港府才向大陸抗議,要求來信要寫上正確地址,當時報道指,在大陸稱香港為「驅帝城」很普遍,而寄往大陸的信也會被要求須寫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,寫「中共」、「大陸」、「中國」都會退回。

兩岸通郵 香港中轉

一九四九年後,台灣民眾想寄信給福建親戚絕非易事,直至一九七九年大陸改革開放後,單方面向台灣通郵,又在十年之後,台灣才允許一種間接通郵的方式,先要施掩眼法寄往香港:「辦法是由台灣當局印刷上有「香港內詳」字樣的信封,民眾將信放入這個信封,外面再包一個信封,寄到台灣紅十字會,然後將信集中寄給香港一個接頭人,接頭人拆開取出「香港內詳」信件,拿到郵局寄回內地。」一層蓋一層,「搞咁複雜,都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」,到一九八九年兩岸通郵,信封上的政治角力依然未息:「大陸郵政局收到台灣來信,會用箱頭筆劃去『中華民國』,反之台方亦然。」

國際回信券兌換郵資

投寄空郵時,郵件要貼上藍色貼紙標示,上面是by air mail,還有法文par avion,原來香港是聯合國組織「萬國郵政聯盟」成員,聯盟在一八七四年成立,是全球第二悠久的國際組織,香港三年後加入,現在聯盟成員共一百九十二個。聯盟至今仍以法文為官方語言,所發行的國際回信券上亦是法文,背面印上聯合國另外五種官方語言(英文、阿拉伯文、中文、西班牙文、俄文)及德文,回信券是寄信方給回信方所付的郵資,「像一些學生向外國大學索取課程資料,會把回信券附在信裏,讓學校可用來兌換郵費寄回資料」。

出人意表的郵票主角

郵票可以是一盤大生意,意大利國中國聖馬力諾,以及瑞士與奧地利之間的列支敦士登,就以發行郵票聞名。香港一九九四年首辦大型郵展,一九九七年、二○○一年亦曾舉辦,一些國家亦特別推出紀念郵票,選擇的圖案亦反映了他們對香港的印象。「圖案分幾大類,一類以香港景色做主題,大部分是維港,可能香港在他們心目中就是維多利亞港,經典角度則從山頂俯瞰。第二種題材是生肖,碰巧幾次郵展都在年初舉辦,時近農曆新年,以生肖為主題也容易組成一個系列,受集郵者歡迎。」不過當中有些可能令我們摸不着頭腦,如西非國家岡比亞以兵馬俑為主題,塞拉利昂選了清代漆器,但都不及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(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)以蔣介石紀念香港郵展有趣。

誰能成為郵票主角?香港對此顯得謹慎,即使為高錕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推出紀念郵品,樣子也不印上郵票,而是印於郵票附在的小全張上,西非國多哥做法就寬鬆得多,二○一四年印刷以伊波拉抗疫為題的郵票(但多哥其實未受疫情影響),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的臉孔就印在郵票上。


 
 

Copyright©光明頂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