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頁 站內 Google 百度

showsee.cn 首頁才子【妙語】輯錄

【妙語】輯錄 32

民國之前的中國講感覺,例如:「石頭城上,望天低吳楚,眼空無物。」這十幾字,明明說「眼空」之中「無物」,有何可述呢?關鍵在「吳楚」二字,已有春秋戰國的歷史人文感覺。何況「無物」之空曠空白,只是虛表的開頭,然後完全相反:「指點六朝形勝地,惟有青山如壁。蔽日旌旗,連雲檣櫓,白骨紛如雪。一江南北,消磨多少豪傑。」青山、旌旗、檣櫓、白骨,樣樣分明的實物。

以足球體育為例:曼聯和利物浦各有忠實的球迷。每支球隊的球迷對每一位球員的個人資料、球隊多年的賽績,與敵對迎戰時的戰術和變陣,十年的往績紀錄,每一場比賽都可如數家珍,儲藏了豐富的大數據。但是支持曼聯的球迷進入足球場,或在電視看直播,還是情緒地認為曼聯這一場必勝利物浦。

經濟學者卡勃蘭,稱這種行為「理性的非理性」(Rational Irrationality),分析資訊時也必有主觀與感情的潛意識支配,作出有偏見的判斷。

詩句中沒有一個「我」字,也不需要「我」,日本的美學處處表露「無我」、「忘我」,日式庭院風格至簡,並不講究假山怪石,或者花木涼亭,沒有一個是主角,只有內心感受最重要:寧靜、整潔,時間似乎停止,每個人的小我,和世間甚至宇宙融為一體。

「流螢斷續光,一明一滅一尺間,寂寞何以堪」;「古池塘,青蛙跳入水中央,一聲響」;「章魚壺中夢黃粱,月滿夏夜」;「渡船春雨至,船上傘高低。」

講故事則是為了和別人溝通。在穴居時代,原始人就圍着篝火講故事,將打獵或者逃生的經歷刻畫在山洞的岩牆上,即最早的講故事的方式。講故事就是自我表達,故事講得好的人,擁有話語權,其他人都對你的故事有興趣,就能帶來內心的滿足。

快樂的根本是靈魂的認識和溝通:獲得其他人的理解和接納,個人的聲音,有人聽,有人認同,還有人呼應。高層次的交流,以內心的感受和價值觀認同為基礎,超越表面的物質與利益,帶來高層次的快樂,錢買不到,科技也模仿不來。

快樂是人類有史以來面對的根本問題之一,到了二十一世紀,並沒有因為技術進步和財富累積而有本質改變,人類或許可以消滅貧窮,但消除不了悲觀、絕望等精神痛苦。

日本的寺廟、車站、溫泉酒店,都顯得十分安靜,大多數人習慣安靜排隊,安靜閱讀,安靜地浸溫泉,欣賞夜月和霜雪。

能夠享受安靜的人,不會特別恐懼孤獨,因為他們注重內心感受。聽一段音樂,行山欣賞景色,醍醐灌頂,找到信仰的一刻,內心感受到底如何,難以和人分享, 「悠然心會,妙處難與君說」,內心感受愈豐富,愈不會害怕孤獨。

的確,人性複雜多樣,每一個普通人都各有優點缺點,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評價。但是大是大非,大奸大惡,大慈大悲,關乎良知和道德底線,正邪善惡是終極的對立,沒有另類角度可言。

英國工程師金達(C W Kinder),又幫助清國以開礦用過的廢舊鍋爐,製成第一部小型火車頭。金達建議清政府開設鐵路公司,由北京開到豐台。金達親自督師,將一名叫詹天佑的漢人,教成了鐵路總工程司。

英國是一個有悠久貴族文化的國家,英國最主要的文化遺產,宮殿、花園、博物館、下午茶、賽馬會、私人會所制度、男士訂製西裝等,尤其是私立寄宿學校,都源自貴族文化。

英國老牌的私立學校,譬如香港人熟悉的伊頓、哈羅、西敏公學等,都是貴族文化產物,伊頓由國王亨利六世創辦,獎學金以國王命名,除了教育王子,還孕育了多名英國首相。

因為不平等和不公義是兩回事。命運因為出身、天資、教育、機遇等等因素左右而不可能平等,是絕大多數人都明白的現實,但是不公義由壞的制度產生:譬如男主角母親的「精神病」是不是有錢人買通政府醫生的陰謀,或者為甚麼幼兒會判給不合格的父母,冷漠、麻木的制度將人變成機械,才是點燃反叛的導火索。


 

 

 
 

Copyright©光明頂 版權所有 備案號:粵ICP備1911946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