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淘)優品
返回首頁 站內 Google 百度

showsee.cn 首頁毓民【妙語】輯錄

毓民「說文解字」E

說文解字【50】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。」 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」出自北宋時代名臣范仲淹的《靈烏賦》。范仲淹生性耿直,看到朝政腐敗,義正詞嚴,提出建言,因而得罪權貴被貶官。詩友梅堯臣寫了一首《靈烏賦》告誡他說:你在朝中屢次直言,都被當做是烏鴉不祥的叫聲,願你此後應學鳳凰報喜之鳴,而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凶訊而「招唾罵於里閭。」剛直不阿的范仲淹立即用同樣題目《靈烏賦》回應梅堯臣:烏鴉縱使因報凶而使自己折翼、被烹,但也不願隱瞞凶訊而給人帶來災禍,牠是「憂於未形,恐於未熾」,(即在災禍未成形時就表示憂慮,烈火未熾時就表示恐懼),所以牠要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」!范仲淹以此表達了寧願為蒼生百姓仗義執言,並因此被陷害而死,也不沈默無語,茍且偷生。 范文正公在《靈烏賦》中的「憂於未形,恐於未熾」精神,在十年後作《岳陽樓記》時得以充分發揮成為千古流傳的的一段文字:「嗟夫,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,是進亦憂,退亦憂。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『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』乎?噫,微斯人,吾誰與歸?」譯成的話就是:「唉!我曾經探討古代仁者的心思,和遷客、騷人兩者的行徑有所不同,是怎樣的呢?不因身外之物而高興,不因個人遭遇而悲傷。身居朝廷高位,就憂慮他的人民,身處民間,就憂慮他的國君。正是進也憂慮,退也憂慮;這樣的話那要到什麼時候才快樂呢?他一定說:『在天下人還沒憂慮之前就先憂慮,在天下人都快樂之後才快樂』吧!啊,如果沒有這種人,我要去跟從誰人呢!」 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「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:草木之無聲,風撓之鳴。水之無聲,風蕩之鳴。其躍也,或激之;其趨也,或梗之;其沸也,或炙之。金石之無聲,或擊之鳴。人之於言也亦然,有不得已者而後言。其歌也有思,其哭也有懷,凡出乎口而為聲者,其皆有弗平者乎!」 草、木、水、金、石都要求一個「平」字,「不平則鳴」,更何況是人呢?

說文解字【49】「誅心之論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誅心之論」。 「誅心之論」出自《後漢書·霍諝傳》:「《春秋》之義,原情定過,赦事誅意,故許止雖弒君而不罪,趙盾以縱賊而見書。」意思是說:「《春秋》的主張,根據情由定過錯,寬容事實懲罰動機。許止雖然殺君,但是無罪,趙盾雖然沒有親自殺君,但他是賊首,所以還是被定殺君之罪。」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代晉國的趙穿殺了國君晉靈公,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聲討趙穿,晉國的史官據此在記載這件事時就寫作「趙盾弒其君」,後人認為這樣論定是「誅心之論」,即是指不問一個人的犯罪事實,只根據其用心和動機以認定其罪。 現代的説法是指分辨是非訴諸動機不是訴諸事實,或稱誅心論或動機論,即藉由質疑提出主張者的動機,而論證其主張不合理。 嚴復譯穆勒《論自由》,在「譯凡例」有幾句話講得真好:「須知言論自由,只是平實地說實話求真理,一不為古人所欺,二不為權勢所屈而已。使真理事實,雖出之讎敵不可廢也;使理謬事誣,雖以君父,不可從也。」西方人有真理獨立於人事的傳統,中國人則把情感、友誼、名位、利害放在大是大非之前。這就是嚴復在翻譯穆勒(John Stuart Mill)《論自由》(On Liberty )這本書時的感想。 「誅心之論」衍生「其心可誅」的說法,這是一句駡人的話,用來批判某些人出自邪惡思想動機的言論或行為。

說文解字【48】「哀矜勿喜」

今集主題是:「哀矜勿喜」。 「哀矜」即憐憫,「勿喜」,不要高興。語出《論語·子張第十九》:「孟氏使陽膚為士師,問於曾子。曾子曰:『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。』」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: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,陽膚向曾子請教。曾子說:「在上位的人不以正道治民,民心背離已久!審判案件時,如果能弄清他們犯罪的實情,就應當憐憫他們,不要因為查出真相而高興。」《論語》本章講的是典獄之法,「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」,是指法官若審出罪犯實情,應懷哀憐之心,切莫自鳴得意。也可指統治者如若能夠體察百姓生活困苦,應該對其常懷憐憫之心。「哀矜勿喜」作為成語,則泛指對人的不幸遭遇須同情體恤。

說文解字【47】「潛龍勿用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潛龍勿用」。 「潛龍勿用」,出自《易經》第一卦乾卦的象辭:「潛龍勿用,陽在下也。」,隱喻事物在發展之初,雖然勢頭較好,但比較弱小,所以應該小心謹慎,不可輕舉妄動;雖具實力,但是因時機未到,必須隱忍不發,養晦以俟時,雖然潛藏,卻不會因不見用於世而煩心,也不會因不被見信於人而憤怒。在潛伏時期必須堅定信念,不可輕舉妄動;時機未到,如龍潛深淵,應藏鋒守拙。勿用不等於不用,而是該用可用的時候才用。 《文言》云:「初九曰:『潛龍勿用。』何謂也?子曰:『龍德而隱者也。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;遯世無悶,不見是而無悶;樂則行之,憂則違之,確乎其不可拔,潛龍也。』」晚年則喜讀《易經》的孔夫子是這樣論述「潛龍勿用」的。解成白話,就是「潛龍比喻像龍一樣有德有才而隱居的人。世俗改變不了他的節操,他也不追逐功名;從世間隱退不會感到悶悶不樂,不被世人承認也不苦悶。能愉快地實現抱負時,便入世行道;感到憂慮時,便出世隱遁。信念堅定,從不動搖,這樣君子的所為便是潛龍的德性。」 「潛龍勿用」與我日前講的「韜光養晦」意思有點相近,「潛龍勿用」則是「有龍德而隱者也」,即是有才能、有抱負。 「潛龍勿用」並非「懷才不遇」,而是時機未到,時機一到,即是「見龍在田」,那就很快「飛龍在天」了!...

說文解字【46】「喪心病狂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喪心病狂」。 喪失理智,像發了瘋一樣。形容言行昏亂而荒謬,或殘忍可惡到了極點。一個人如果有這樣的言行就是「喪心病狂」了。語出《宋史.范如圭傳》:「公不喪心病狂,奈何為此?必遺臭萬世矣。」范如圭駡的是勾結金人,陷害忠良(岳飛),出賣國家的秦檜。 受性,政治邏輯上確是有問題。」被問到會否呼籲區議會應該「鬆手啲」,他表示「以往無人公開講「講獨」,現在有,政治形勢有變化,法律就要確保有這些思想的人進入不了建制。」「喪心病狂」莫此為甚! 南宋時代有一位金人卧底秦檜「喪心病狂」,成為千古罪人。

說文解字【45】「叛逆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叛逆」。「叛逆者,君主創之以恫喝天下之名。不然,彼君未有不自叛逆來者也。不為君主,即詈之以叛逆;偶為君主,又諂以帝天 ····。彼君之不善,人人得而戮之,初無謂叛逆也。然而為各國計,莫若明目張膽,代其革政廢其所謂君主,而擇其國之賢明者,為之民主。」 一八九八年九月廿八日,清廷下達殺害「六君子」之上諭:「康廣仁、楊深秀、楊銳、林旭、譚??同、劉光第等大逆不道,着即處斬,派剛毅監視,步軍統領衙門派兵彈壓。」譚??同隨即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,臨刑前高呼:「有心殺賊,無力回天。死得其所,快哉快哉!」死時年僅三十三歲。 譚??同誓當變法流血第一人,曾説:「各國變法,無不從流 血而成。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,此國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請自嗣同始!」「戊戌政變」時他名列「六君子」之一,斬首菜市場口,實踐了他為變法必死的決心。他在候刑時,據說曾題詩「望門投止思張儉,忍死須臾待杜根。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崑崙。」而據史學家考證,原詩應為「望門投止憐張儉,直諫陳書愧杜根。手擲歐刀仰天笑,留將公罪後人論。」現在所見的「望門投止思張儉,忍死須臾待杜根。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崑崙」應是由康有為和梁啟超所改。但此說在史學界並未得到公認。...

說文解字【44】「黨同伐異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黨同伐異」。 十多年前我在「有線電視」主持一個歷史節目,談到「十大敗家君王之漢獻帝劉協」時,講了一個有關的成語故事「黨同伐異」。出處是范曄《後漢書·黨錮傳》:「自武帝以後,崇尚儒學,懷經協術,所在霧會,至有石渠分爭之論,黨同伐異之說,守文之後,盛於時矣。逮桓靈之間,主荒政,國命委於隱寺,士子羞與為伍,故匹夫抗憤,處士橫議,遂乃激揚名聲,互相題排,品駁公卿,裁量執政,焯直之風,於斯行矣。」 這段文字由西漢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說到東漢的「黨錮之禍」。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的建議,設置專門傳授儒學的五經博士。到漢宣帝時由蕭望之在黃傢藏書樓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儒學討論。討論中,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致的人作為同黨去攻擊那些觀點不一致的人。 「黨錮之禍」則是指東漢桓帝、靈帝時,士大夫、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,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。事件因宦官以「黨人」罪名禁錮士人終生(終生禁止任官)而得名。前後共發生過兩次。「黨錮之禍」以宦官誅殺士大夫一黨幾盡而結束,當時絕大部分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,並認為宦官捕殺士人傷及朝廷根本,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。 回頭再說「黨同伐異」四字的意思。「黨」用作動詞,即「儻」,指偏袒與結夥;「伐」則是攻擊。「黨同伐異」解作: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就袒護,與自己觀點不同就加以攻擊。「黨」用作名詞則是朋黨、政黨。「黨同伐異」便是拉幫結派,夥同「自己人」,打擊不同意見的人。

說文解字【43】「文盲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文盲」。 文盲,即不識字、無讀寫能力的人。不能讀書識字的人,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盲;至於不能識別現代社會符號的人,與及不能使用電腦進行學習、交流和管理的人,則屬於功能性文盲。識字量少、不能正常讀寫的人,常被稱為半文盲。

說文解字【42】「波譎雲詭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波譎雲詭」。「波譎雲詭」或曰「雲譎波詭」、「波雲詭譎」。比喻千態萬狀,變幻莫測。語出漢揚雄的《甘泉賦》:「於是大廈雲譎波詭,摧摧而成觀。」即是說好象雲彩和水波那樣,形態不可捉摸。原形容房屋構造就像雲彩、波浪一樣千姿百態。後多形容事物變幻莫測。如《鏡花緣》第十八回:「當日孔子既沒,儒分為八;其他縱橫捭闔,波譎雲詭。」 「詭譎」即怪異,變化,如《舊唐書·卷一七八·鄭畋傳》:「逞譎詭於筆端,籠愛憎於形內。」《老殘遊記·第一回》:「只見北邊有一片大雲,飛到中間,將原有的雲壓將下去,並將東邊一片雲擠的越過越緊,越緊越不能相讓。」 「詭譎」亦有欺詐、狡計之意。《説文》:「譎,權詐也。」《廣雅》:「譎,欺也。」 「詭計」與「譎計」亦相通。 政治牽涉許多人與事,有權謀亦有欺騙,很多時候呈現的是人性最惡劣一面。政治複雜多變,「變數」多於「常數」。此間政壇有句名言,就是「政治一日都嫌長」。

說文解字【41】「逢迎拍托」。

今集主題是:「逢迎拍托」。 歷史沒有如果,祗有教訓。但是,中國人即使有讀歷史,鑑古知今,卻沒有吸取教訓,於是奸佞之徒逢迎拍托,逢君之惡、逢君之欲,禍國殃民,一代比一代多,一代比一代惡劣。「逢迎」有奉承、巴結、獻媚、討好、諂媚、迎合、阿諛之意;對象當然有權有勢的人。語出《玉臺新詠.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 :「新婦識馬聲,躡履相逢迎。」 《孟子·告子下》:「長君之惡其罪小,逢君之惡其罪大。」逢君君之惡心未發,臣以諂媚逢迎而導君為非,故曰罪大。「逢君之惡」:即是迎合昏庸的執政者,引他去做壞事。 說到這裡,我想起一個歷史故事。 《詞苑叢讀》引《詞統》記載:有人掘地,發現了宋高宗賜給岳飛的詔書的刻石。明代文徴明讀了,認為抗金名將岳飛被殺害是「最無辜、堪恨又堪悲」的冤案,指出岳飛被害的原因,是宋高宗趙構怕中原恢復,徽宗、欽宗皇帝回来,自己的帝位不保。文徴明因而填了一闋《滿江紅》,指出認為區區一個秦檜是没有能力置岳飛於死地的,言下之意是,宋高宗才是冤案的製造者。 「拂拭殘碑,敕飛字,依稀堪讀。慨當初,倚飛何重,後來何酷。果是功成身合死,可憐事去言難贖。最無端,堪恨又堪悲,風波獄。豈不念,封疆蹙?豈不念,徽欽辱?但徽欽既返,此身何屬?千載休談南渡錯,當時自怕中原復。笑區區一檜亦何能?逢其欲。」(文徴明《滿江紅》) 要殺岳飛的是宋髙宗,秦檜只是「逢其欲」(迎合君意)。 意思是說,岳飛之所以被殺,南宋之所以乞和,秦檜只是區區一臣子,負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宋高宗趙構。趙構偏安一隅,不思收復失地,怕的就是中原恢復,徽欽南歸,他的皇帝就沒得做了,所以裝作優柔寡斷,讓那個投靠金國的秦檜在朝廷上大放和議厥辭,為自己這個內心裡真不願收復失地的皇帝背黑鍋。 要殺岳飛的是宋髙宗,秦檜只是「逢其欲」(迎合君意)。





 
 

Copyright©光明頂 版權所有 備案號:粵ICP備19119464號